本网讯 年味如诗,轻轻吟唱。它是红灯笼下的笑语盈盈,是鞭炮声中岁月的回响。每当岁末年初,我的思绪便如脱缰的野马,奔腾在记忆原野上,追寻着那份独属于故乡的年味。
故乡的年味,最早是从阳台上的腊味悠悠飘来的香气,是邻里街坊们忙着准备年货的忙碌场景,如同冬日的暖阳,融化在亲情的怀抱里,流淌在彼此牵挂的心上。
刚进腊月,妈妈三天两头就打来视频唠叨:家里开始备年货了,你们什么时候放假啊?今天和爸爸再给家里做卫生清洁了、今天我们买了鸡鸭处理好开始晾晒了、今天给宝宝做了糯米肠,新学的,到时候给你带过去正好给宝宝上学做早餐,记得早点回来......
父母的召唤,在心里起了反应,渐渐滋生出一种叫急迫的种子,像个没长大的孩子似的,回家的日程搁在心里,惦了又惦,算了又算。
故乡的年味,是那些传统习俗的传承与延续,是辞旧是迎新。当大街小巷刘德华“恭喜发财”的加载量拉满时,过年的热闹就开始咯。大年二十九,火红的灯笼摇曳着流苏,人们用浓墨在春联上写下新年期盼。大年三十,屋内炉火旺盛,一家人其乐融融围坐火盆旁烤火看春晚,驱灾旺运。孩子们手中紧握着的烟花棒正“吡拉吡拉”着火星飞舞,荷包里静静躺着的压岁钱惹人心动。
记忆中最有仪式感的是吃年饭了,我们那儿的年饭从过了小年就可以吃了,讲究一个“早”字,由家里的一家之主凌晨开始准备,甜甜蜜蜜的八宝饭、清清白白的青菜、年年有余的红烧鱼......大概三四点钟的样子做好,放一挂鞭炮,点上香烛,摆上祖先的碗筷,倒好祖先要喝的酒,招待好祖先之后我们就可以上桌了。饭热菜香,加上团聚的欢声笑语,融成一处是心安。
小时候问过家里人,为什么要这么早吃,爸爸的解释是伴随鸡鸣,伴随着天亮,这样生活就会越来越亮,越来越红火。最近又看到一种说法,湖南人那么早吃年饭,可能是因为当年抗战的士兵要上战场,来不及吃年饭,所以家家户户就很早给士兵们做好,以免错过。无论哪种,都是对未来的美好期盼,对亲人的祝福。
故乡的年味,是一场盛大的团圆,是那份深深的亲情和友情。无论身处何方,过年时节,我们都会排除万难回到故乡。那些久违的面孔,那些熟悉的声音,都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与温暖。小姐妹在群里发来好消息抢到了回家的票,同学发来消息,今年都会回家吧,无论如何都要聚聚啦,不知不觉回家的每一天都安排好了约会。
过年之际,最美的一件事,大抵就是踏上归乡路,淡去思乡苦。 一个淡出故乡背影的游子,不管飞得多高,走得多远,他的宏图画卷上,依然脱离不了故乡这个背影。虽说如今的年味越发淡了,但那份对故乡的眷念与怀念,却从未有丝毫的减退,像我这样在外地工作游子的离愁,所有的年味,在回家那一刻都化成了与父母亲人相聚的美好,化成了人间最美的团圆。
稿源:资兴实业网
作者:杨璐
责编:杨璐